永遠記得那個桂花飄香的九月,我的人生拉開了最美的帷幕——由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換。一晃十二年光景,這十二年既短暫又漫長,這里邊既有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也有自己的艱辛努力;仡欁约鹤哌^的教學之路,歡樂與辛酸同行,收獲與遺憾同在。我有幾點成長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時刻保持一顆純凈的心
這很難,確實,只有把教育當成信仰,不為名利工作,而為自己工作的人,才可以讓自己做一個純粹的教師,才不會讓自己的心生銹。 李鎮西老師寫的《和孩子一起編織生命的故事》中講到,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故事,我們幫著他編織。其實,每一個老師的一生也是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全取決于我們的精神狀態。
不得不承認,工作之初我也曾困惑過,抱怨過,甚至后悔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真正的心態上的轉變,應該是工作二年以后。從身邊勤勤懇懇的前輩們身上和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培訓的活動中我受益匪淺,并逐漸意識到純凈的良好的心態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老師應該做學生們的榜樣。于是,我用良好的心態帶領學生開展教學,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我的良好的心態潛移默化的滲透給每一位學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集體不斷地進步,我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雖然英語教學工作很瑣碎、繁重,但我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每一天。
二、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這種愛是教育的橋梁,是教育的推動力,是學生轉變的催化劑,我試圖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門,因為我知道,每一扇門的后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愛,都應該是毫無保留的,無論是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是對頑皮、學習成績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導的學生,教師都要主動去親近和關愛他們,讓學生感到老師是自己最信賴、最尊敬、最親近的人。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學生能感受的到嗎?在日常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我時常這樣問自己,只有“會”愛,把自己的愛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才會感覺的到,這樣才能開展有效的教育。
三、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于行動
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謹記“嚴師出高徒”,盼著盡快在學生面前堅不可摧?墒枪ぷ鲗覍沂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經班級里的蔣同學,七年級開始就很是讓人頭痛,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下課胡亂打鬧,關鍵是脾氣特別暴躁,沒批評幾句就開始頂嘴,火氣比老師還大。這嚴重影響了我工作的心情和效率,我經常點名批評他,甚至罰站,但見效甚微。偶然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從此也改變了我對學生的教育策略。那是一次課間操,由于下課稍微晚了點,學生都急急忙忙地往外擠,我站在講臺上,維持著秩序。“看著點兒,別絆倒了!”后門方向傳來了喊聲,那不是最不讓人省心的蔣同學么?原來是拖把倒了,只有他熱心地提醒著經過的每位同學。最后,他把拖把扶好后才走出教室。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級表揚了他,并盡力贊美了他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的好行為。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正式地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吧,只記得當時他兩只眼睛睜得溜圓,閃著光,不好意思地臉都紅了。此后,我又從幾件小事里發現他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發和升華。漸漸地我發現他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件事給我啟示頗深。漸漸地,我懂得了和藹不等于放任,嚴格不等于粗暴。教師要做的是細心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毫不吝嗇的贊美和鼓勵學生。教師的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贊美是一座橋,是連通師生和諧關系的紐帶。把贊美還給學生,是教師對孩子們最美的愛語。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于行動,是教師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這就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感悟。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在老師的愛護下茁壯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